本网讯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对应急管理人才的紧迫需求,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将“应急蓝”精神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以实现应急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同频共振为目标,将思政育人与实践育人相融合,培养“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善于作为”的应急管理领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思政引领:红色实践让青春“亮”起来
学院充分发挥赣南红色资源优势,用好课堂主渠道、用活实践主阵地、建强实践队伍,推进专业知识和红色文化同频共振、入脑入心。
构建全员实践育人新机制。结合学科专业特色,调动全院力量开展了“党建+应急安全”系列宣讲实践活动,形成领导干部带头讲、支部书记示范讲、青年团干深入讲、学生骨干引领讲的生动局面。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打造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导师开讲”和“人文讲堂”,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剖析家国情怀的内涵,讲好中国应急救援故事,“无缝隙”地宣传弘扬应急安全文化,达到实践育人。

实施新时代文化育人工程。学院以“红色铸魂引领,蓝色固本护航,绿色赋能扬帆”为思路,实施“红蓝绿”新时代应急人才培育工程,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通过“线上云游、实地走读”等方式,常态化组织学生到于都、瑞金等地开展红色实践教育;组建应急安全文化宣讲团深入乡村、社区开展红色宣讲活动。学院社会实践队被评为全省优秀团队,学生撰写的实践报告获得省高校学子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优秀调研报告三等奖。以应急安全文化、红色文化、理工家文化为引领强化思想教育,1名学生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1名学生被评为2024年度江西省“最美大学生”。

推进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一体化。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将思政育人与实践育人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编制四年实践育人体系,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课程,提出主渠道引领与常态化渗透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新方法。比如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课程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早期国家治理的实践相结合,使学生领会当代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实践源头和思想起点。

学科交叉:学术实践让思维“活”起来
学院将学科交叉特色作为育人支撑点,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鼓励本科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融入智库建设、参与创新创业,打造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学术实践育人新模式。
聚焦需求矢志科技创新。学院遴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学术能力强的导师与学生共同开展项目式实践,在项目中引入真实的社会问题或行业需求,鼓励学生选择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跨学科合作,结合各自的专业知识,共同解决特定的需求问题。学院42人次选聘为28个团队项目的指导老师,100位本科生加入相应团队,本科生科研、竞赛成果达76项。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和学术能力也不断激发,仅2024年发表学术论文22篇,其中SCI、CSSCI、CSCD、EI、中文核心等高水平论文20篇,SCI二区以上高质量论文5篇。
智库服务彰显青年担当。学院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研与数据分析,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地方智库项目,为相关行业及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服务。学院研究生黄彦菲为赣州对接融入大湾区建言献策,撰写的对策报告《关于赣州市打造新时代“第一等”营商环境的建议》获原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吴忠琼肯定性批示。面对国家“双减”政策,本科生余晨颖带领团队对全国26个省份1000余家培训机构展开调研,撰写的调研报告荣获第十二届“正大杯”全国市场调查大赛国家级三等奖。

以赛促学推动互学互鉴。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分享前沿研究,拓宽学生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及比赛,以赛促学,推动互学互鉴。学生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研究生企业管理创新大赛等A类学科竞赛中成绩斐然,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近百余项。通过学术创新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思维意识显著增强,学生多学科协作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

产教融合:专业实践让知识“乐”起来
学院统筹谋划、优化配置、共享资源,构建了以弘扬“应急蓝”精神为主线,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多元化实践育人平台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展现“三融合”特质。
“线上”与“线下”相融合。学院建有应急决策智慧仿真实训室、应急搜寻救援实训中心,推动线上学习与实战操作有效结合,强化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引领”与“服务”相融合。学院获批教育部应急安全产教融合平台、江西省安全应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赣州市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共建赣州市消防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基地,发挥实践平台思想引领、价值引领、文化引领的作用,服务国家、江西省应急管理事业,服务乡村振兴发展,以真情暖人心,以服务聚民心。

“校内”与“校外”相融合。学院与校内职能部门建立舆情应急管理实践中心、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实践中心、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实践中心、心理危机干预实践中心等一批校内实践平台,同时把校内实践阵地延伸至校外,依托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护(瑞金)体验中心、赣州市应急管理系统基层单位精心设计各项实践育人活动,把课内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加强专业认知、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专业实践让课本上的知识落地,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实现了‘理论—实践’‘知识—技能’‘学习—应用’的交替互补,我们都非常喜欢参加。”2021级应急1班刘桂云表示。
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模式还得到了兄弟高校、应急管理系统相关组织机构认可:受中国科学院大学邀请,发起成立“应急安全科学与工程高端论坛”;受邀参加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并作主题报告;在全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做典型经验交流。实践育人成效也被《中国应急管理报》《江西日报》、新华网、人民周刊网、中国新闻网、凤凰网、江西新闻客户端等国家主流媒体关注和报道。
(文、图/卢瑶、柯愈贤 编辑/洪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