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月16日-17日,功能晶态材料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2025年学术研讨会暨江西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科专业建设交流会在黄金校区逸夫楼学术报告厅召开。此次会议由功能晶态材料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化工冶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化学专业江西省虚拟教研室和稀土化学江西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联合主办。
会议紧密围绕化学化工学科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特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带来7场精彩报告,深度探讨化学前沿科技在材料、器件、人工智能、医疗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应用,致力于推动我校化学化工学科水平再上新台阶。

南方科技大学郑智平教授、厦门大学龙腊生教授和孔祥建教授、南京大学左景林教授和李承辉教授、兰州大学唐瑜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郑彦臻教授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李立清回顾了学院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产教融合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显著成果。他期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通过专家们的思想碰撞,提升我校化学化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水平,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高质量发展。
功能晶态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温和瑞介绍道,重点实验室整合我校与南昌大学优势资源,立足江西,面向国家需求,围绕功能晶态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开展功能晶态材料化学领域的高水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学术交流和新技术研发,着重解决功能晶态材料化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共性技术,服务国家战略特别是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
本次会议报告部分分两个阶段有序进行,分别由刘遂军教授、彭燕副教授主持。郑智平教授率先带来题为《稀土氧团簇——从合成意外到理性合成及催化应用》的专题报告,阐述了基于稀土-氢氧配位立方体建筑单元的稀土团簇自组装过程。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稀土氧团簇的独特结构,还为催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随后,龙腊生教授、孔祥建教授、左景林教授、唐瑜教授、郑彦臻教授、李承辉教授分别作了题为《稀土磁制冷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磁热效应》《稀土团簇的合成与磁光效应》《金属配合物氮气活化转化研究》《稀土配合物功能材料研究》《稀土磁性的分子级调控及材料开发》《自修复材料与器件》的专题报告,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知识与智慧交融的学术盛宴。



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化学化工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与会人员纷纷表示,通过此次会议,他们对化学前沿科技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专家学者们积极互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充分展现了学术交流的魅力和价值。

(文、图/胡兆波、陈琰、李俊林)